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好戏是连连不断,特别是《战狼2》、《湄公河行动》、《人民的名义》等都取得了天文数字的票房收入。让投资方、导演、演员都名利双收。但人们很少知道,这些大制作、大投资的影片后面,一直有一个强大“金库”在支持他们,那就是中国的银行这个强大金库。
根据中国银行的数据显示:21家主要银行文化产业贷款截至2017年底余额达7260.12亿元,在银行的授信之下,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电影《人民的名义》、《那年花开月正圆》的成功,就离不开杭州银行的千万元授信。
吴京为了拍好电影《战狼2》,他也是把自己全部身价都押上了,包括抵押贷款的上千万资金,很多普通大众还不知道为什么明星也要借贷。好比中国众多顶级富豪们所经营的中国经济百强,多数企业也需要银行的贷款来拓展自己的商业帝国。所以,要想制作出一部顶级的电影大片,也需要大的投资,甚至向银行要钱。
近几年来,中国的众多大片一经上映,就好评不断,凭借上乘的剧本、精良的制作、数码的融入收获了观众的良好口碑。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影片的背后是银行在文创领域的积极创新与授信。
2002年,从张艺谋拍摄电影大片《英雄》的开始,投资方就获得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到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夜宴》、《集结号》、《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等影片背后均有银行信贷资金介入;《唐山大地震》获得工商银行1.2亿元贷款,《金陵十三衩》获得民生银行1.5亿元贷款。
这些都是单片贷款,很大程度上,导演、演员等创作团队过去在电影业积累的票房纪录,成为银行贷款的信心源泉。北京银行还以“版权质押+打包贷款”的方式,向博纳影业出口的《龙门飞甲》等影视提供1亿元贷款。
2009年,包括郑晓龙、张国立、李少红、杨亚洲等在内的国内23名优秀电视剧导演,获得了民生银行共计1亿多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贷款用于导演本人或其公司投资制作电视剧。
目前,我国电影业从银行融资主要采取以房产抵押或担保公司担保为主,以版权质押为辅的担保方式。银行一般为影视企业提供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当年在拍摄《夜宴》向深圳发展银行贷款5000万元时,老板王中军更是把个人所有的资产全部抵押了出去,才完成了此项合作。
在南京银行放贷《小时代》的案例中,该行设立了专门的监管账户和回款账户,电影贷款发放后,不但每笔资金是否用于购买版权和推广都能够跟踪锁定,而且还可根据票房的回款情况决定还款方式、金额和期限,这有助于防范贷款违约风险。
目前,中国有45家银行针对文化产业成立了创新信贷产品,产品主要包括文创贷、影视贷、艺术品质押贷款、著作权质押贷款等10个种类。
杭州银行2013年成立了文创支行,不同于普通经营网点,其绝大部分资源投向文创产业板块,总行对其“专营度”进行考察验收,并重点扶植小微文创类企业,有效解决了当地中小文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化金融发展仍存在核心资产抵质押通道不完善、银行文化专营机构发展的原生动力不足、文化市场的经营仍然不够规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