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视播出《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作为一名乡镇干部,默默“追剧”并跟随其思想解读和经典释义,细细领略“习式”用语治国兴邦的仁德睿智,深深汲取中国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已然成为工作之余必修的“选修课”。
习近平总书记善用典,旁征博引涉及经国治世方方面面,处处无不透射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担当与智慧。平“语”近人,传而习之,无疑是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最畅达的门径;习语为“常”,见善则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并将其转化为党员干部修身锻德进而谋事创业的准则是阔步新征程的不二法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常”即为伦常原则,治理国家该有原则,那就是“民本”思想。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仁政”思想最终成为治理国家的集中意志绝非一家之言的胜利,而是众望所归。知易行难,“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穿越千年伴随朝代更迭一语成谶。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感召便是面对荀子历史命题的时代回应,更是共产党人铮铮誓言的昭示。身处基层,每日都与群众打交道,群众工作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据此赢得群众的支持便才不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嘱托。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结合《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余音绕梁之余又泛起习近平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书中用典的重温。2007年,习近平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就告诫每一位领导干部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姿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党员干部理当“吾日三省吾身”,在党性修养上应有“响鼓不用重锤”的自觉性,常常反思反省,在见贤思齐中不断锤炼过硬的官德人品,抛弃私心杂念,才更利于全身心地投入到伟大事业中去。
“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习近平总书记讲“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这便是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最具情怀的评述和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目标的质朴诠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引用“‘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满是饱含了忧国忧民的领袖胸襟。作为党员干部理当对标看齐,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天派”,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者,执“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风珠”。唯有此才能代表先进并引领先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照进现实。
久违的视听盛宴、难得的精神加持,不禁教人更加感受到身处基层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厚重。起于州部更甘于州部,于平凡之处不平凡,俯身一处造福一方。
(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组织部白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