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香港发生了一场震惊武林界的比武大赛。
内地来港的太极派吴公仪与香港白鹤派陈克夫因门户之见下了战书,以比武分高下,双方掌门甚至签下了“生死状”。然而,因为香港明令禁止私设擂台进行比武,比武地点选在了澳门。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在香港产生的巨大反响,当日至少有五千港人赴澳门观看比赛。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实际上这场比武会影响半个世纪甚至可能更久。
当时金庸执笔副刊的《新晚报》连续几天报道了这场比武。1月17日下午,澳门新花园,这场堪称旷世的比武仅仅在两个回合后,就以陈克夫被吴公仪一拳击中而宣告结束。
比武结束了,余热并未散去。比武给了一个人灵感,这个人是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宣传工作的金尧如。金尧如当时主管的是左派报纸,而从这场万人空巷的比武大赛中得到灵感,何不在左派报纸刊登武术小说,来吸引更多的左派人士呢?
于是,金尧如在新华社宣传会议上提出武侠小说和“爱国主义宣传”结合,参与会议的人员表示支持。而与会人员中其中就有《新晚报》的罗孚。作为试点,《新晚报》承担首批武侠小说的撰写,在“天方夜谭”副刊进行连载。
此前《新晚报》也连载过各种类型的小说,但是从未连载过武侠小说。于是作为首发刊物,武侠小说一炮而红,只不过此刻捧红的,不是金庸,而是另一个著名的武侠小说作者--堪称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的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当时与金庸坐在一张办公桌上办公,两人都好棋艺,是关系极好的“弈友”。恰恰梁羽生又在主持“天方夜谭”副刊的编辑,于是笔名“梁羽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