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指南:2018年,影视行业经历突出其来的地震之后,走向快速洗牌,原有规则被打破,平台采购、观众的口味、定价方式、发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张颖
在年关已近,业绩下滑已成定局之时,影视行业彻底冷静了,部分影视公司请来了平台方、品牌客户、业内专家,开始求医问药,把脉下一步怎么走。具体开出了哪些药方呢?
做减法,锁定S级
全面瞄准S级,聚焦优质头部资源,是制作方、发行方、平台方的普遍诉求,也是求稳策略使然。所谓S级,是对剧本题材、核心主创(导演、编剧、演员)、市场吸引力等方面的综合考量。
当前,无论是制作方还是平台方(采购方)都格外重视立项评估,在项目定级上重视采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细化项目管理。
这种走势是行业发展必然,也是一个大浪淘沙、去粗取精的过程。过去剧本一般但是有流量明星加盟的戏也会大卖,现在流量明星不顶用了,中不溜的项目,卖不出去、开不了机、回不了本儿。影视公司积压剧大多属于这种不上不下的剧集,再靠人情公关去库存也很难实现了,说是砸手里一点也不为过。
作为采购方的播出平台,表示对以下影视项目硬伤说“不”:挂羊头卖狗肉,名不副实,剧情与题材偏离;流量明星撑台面,演技做作;有审查敏感内容,有问题明星;剧集兑水;推介PPT过于吹捧,缺乏专业度……可见,平台方已经改变了过去看明星求收视率的肤浅认识,开始追求真正的品质。
【责任编辑: tfwsw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