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几天前钛媒体上一篇文章《短视频App越来越多,MCN机构却越来越难赚钱》指出“由于短视频平台繁多,造成了MCN的选择困难症”,遂将MCN的发展困境再度暴露在内容创业者面前。
的确,MCN变现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的问题在于现阶段MCN还是停留在流量变现之上,基于此,MCN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确实碰到了一些问题。 MCN机构是在网红IP变现遭遇困境时谋求的一种出路,伴随着BAT、今日头条、美拍等大佬的补贴政策疯狂崛起,从2015年到今年,短视频MCN机构从最初的160家增长到3000多家,市面上近9成的网红均签约了MCN,MCN的发展速度令人咂舌。 但是,随着短视频格局初定,平台、用户、IP以及资本对MCN态度都有了微妙的转变。响铃总结了一下,大致有这三大方面的困局: 1、MCN与创作达人的艰难博弈,致使MCN机构一方面浪费资源为他人做嫁衣,另一方面其内容创作风格的持续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MCN的整体收益。 2、短视频平台自己也在做内容或MCN,靠平台扶持获得流量红利的阶段已成过去时。后入场的MCN的制作需要更精良、对创作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才可能与抖音这样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平台同场竞技,。 3、BAT等巨头介入,进一步分化用户注意力。BAT的入场争夺给MCN带来的变化表现在对达人资源的抢夺以及补贴战两个方面,行业的变化则是短视频内容越来越丰富,尤其是泛娱乐性短视频。用户被分流了,大批的网红被平台挖走,MCN不仅出现了平台选择困难症,而且还影响流量的获取、内容创作的风格以及网红人才的储备等方面。 MCN困局还是集中在流量获取→流量变现的单一维度商业模式上,当所有目标都瞄准流量获取时,僧多粥少就使得流量变现的难度更加方大。比如由美拍孵化出的网红“何仙姑夫”在去年就转向MCN机构化发展,成立的“贝壳视频”正是应对这种挑战。 
平台若能与MCN机构分河而治,目前对MCN机构而言是最好的秩序,然而这种方式有点乌托邦的感觉。这与短视频平台的运营模式有关,当前大多数短视频平台盈利的主要来源与MCN的模式相似,大部分收入来源是广告主,尤其是主打品牌曝光的广告主。因此,一方面是短视频流量增长触顶、广告主预算有限,而MCN和短视频平台大量涌现的时候,有一定自带流量能力的MCN与某些平台之间的利益冲突可能就会激化。 但是,在根深蒂固的流量思维之外,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新的思考维度。内容营销也可以回归到内容价值本身,即美拍所倡导的“优质内容创作→兴趣吸引→深度交流→情感连接→流量变现”的泛知识路径。这一方式和之前的单维度模式,最大的不同
来源网址: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50756339&ver=1442&signature=6ZzJ1ZymNiQ051Crga98F92XFgPQb9ATGgLIpTkngK8zA9rdvgwJerDqvN-tbjvBCRL1zGaGHLOm1zj92tqU*idzJdzZIYWK5m8Y5b4KRcV2*apkNW1As5Ddq1oiA3Ix&new=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