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九九消寒
“10部电影8部赔”、“分账突破5000万的网大背后,95%的项目都不赚钱”、“2018卫视片单剧仅47%安全落地,53%的积压剧前途未卜,回款无期”、“7.5亿制作成本,票房不足5000万,《阿修罗》背后20多家资方直面惨淡”……一方屏幕,前后风景殊异,前面观众是上帝,饭来张口,笑骂自由,后面金主悬着心,搭台撑腰为名利,最后总是失落多于得意。
影视投资风险高,众所周知,可与风险齐高的回报率总能吸引来源源不断的弄潮者,淘汰一波还有一波。的确,只要精神娱乐不死,影视市场就能常青,可这个永远年轻的市场存在太多变数、太多机关。站在圈外,看得见的是明星、IP、营销和C端沸点组成的一派生机、一片坦途。而只有真正走进来才会发现,看似重要的也许根本就不重要,需要判断的不止你一个人忽略,机关远远多于所见,而人脉里的人才却少得好像雾霾天的星星。
于是你知道,面对百分之八九十的失败率,再也不能抱有投机成功的侥幸心理,影视投资比任何一种投资都依赖基于经验的判断力。特别是在行业环境受到全面整治的当下,只有专业而谨慎的判断才能降低风险。
影视投资第一步,也是要闯的第一关,是选择项目。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选择标准,传统电影电视剧、互联网影视剧各有法门。
当然,一切产品类型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安全性,这里包含对当前危险系数的判断,和对未来趋势的预判。比如电视剧,以搁浅的《巴清传》《霍去病》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剧当前无疑成了当前最具风险的题材之一。一方面,政策要求这类剧对于正史不可做颠覆型改编、不可触碰历史禁忌、不可杜撰事迹主线、不可过分渲染腐朽的历史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市场观众对于这类剧也有一条随时波动的红线,有时他们对人物形象、改编力度的要求比政策审核还要严格,挑错倍加用心,举报毫不手软。部分网剧也是同理。
电影方面,院线电影项目少见这样的案例,但惯打擦边球的网络电影还需资方多多研究最近的审查条款,触线作品碰不得。

由于影视产品一般具有较长的制作周期,对未来审查环境和市场趋势资方也必须有所预期。如疑似在“限古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的“限宫令”,就要求所有宫斗题材必须留意政策环境,预判其会被落实还是被辟谣。不能因为粗率的传言就将相关项目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听而不闻照做不误。宫斗题材毕竟市场潜力巨大,挑选既符合审查标准又保有观众喜爱的内容精髓的项目,十分考验资方的眼光。
通过了第一关的第一道安全门,就要开始评估不同项目的决胜点。相比其他产品类型,电影项目的决胜点无疑是团队,要素诸如导演、监制、发行方等。一般情况下,电影不以题材内容,而是以导演及其团队以往作品的风格、市场成绩作为评判标准。无成功作品、无专业人士加持的导演显然不如宁浩、陈思诚,或由宁浩、徐峥看好的文牧野、苏伦这类导演靠谱。

剧集市场对于团队同样也有很强的依赖性,华策、柠萌、正午阳光、五元文化这些公司能够在今天稳占头部位置,成为互联网平台争抢的合作方,就是因为他们在判断市场风向、确保作品质量上表现稳定。是的,比起电影,剧集有更强的市场风向可循,同时因为成本更加可控,让很多小公司多了出头的可能。
目前网剧市场上中小公司居多,资方在其中做选择时,除了考察其团队的基础业务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关注项目本身的市场定位。比如定位为面向低龄女性市场的项目是否符合受众需要的网感及甜宠元素,网感是否够接地气、够精准,甜宠元素的甜度是否能够匹敌甚至超越同类竞品。

搜狐网剧《奈何boss要娶我》
互联网影视市场,观众对于同类型产品有一定的观看习性,网剧如此,受众特性单一的网络电影更是如此,因此跟风有时是一种策略。不过这种习性在电影观众身上表现得并不明显。
选定项目之后的第二步是合作模式的商定。作为项目投资方,本身当然要保留一定的话语权,但如何应用这份话语权,才是考验资方合作素质的地方。常言道,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这里我们讨论的其实是项目主控方应该由何者担任,是投资份额最高的资方,还是最具专业能力的制片方?答案无疑是后者。
无论创作经验、市场经验,还是和播出平台的接触经验,一家专业影视公司一定比一家投资公司要懂的更多。合作的基础是信任,资方既然选择了相信制品方,投资比再大,享有再大的话语权也应该尊重专业,保持项目气脉的贯通。

在项目选择和合作模式之外,资方最关心的当然还有风控问题。这里的风险控制主要指的是各种时机、节点的把握。以网剧为例,资方和制片方可以在各种环节签订合作合同,但不同环节的风险指数是有区别的。
如今网剧主要分自制剧、定制剧、分账剧三种,前两者有平台方把关盖章,一般来说保险系数较高,但后者分账剧则不同。平台若想跟踪分账项目,会先和制片方签订一份意向合同,但意向合同签订门槛低,你有我有大家有,压根算不得保障,资方如果单看一份意向合同就决定参投,风险系数较高。
这时资方就要发挥上文所说的眼力,判断这一项目本身是否具备市场潜力,如果有,务必在平台追加正式合同前尽早参投,如此可抢得较大份额。这样的项目一旦迟上一步,等项目方拿到了平台的正式合同,资方就会失去主动权,成为被选择的一方。

相反,如果资方经评断,认为一个项目市场潜力不突出,这时切不可冒进,不妨再观察观察。当然,如果资方选择有限,某一项目又实在难以判定,这时可以综合项目公司的还款能力而定,如果该公司具备一定的兜底能力,也算是平衡了一部分风险。
当然,以上所述属于比较理想的情况,对于大多数文化投资公司来说,既会给项目把脉、又能全面了解制片团队水平这些要求确实太高了些,而对于一家投资公司来说,建立一个这样的专业团队,形成一套评判体系也需要较长时间。在投资公司普遍缺乏这些能力的情况下,深扎行业、具有权威判断力的第三方评估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我们相信促进行业进步的关键在于去除冗产,提高效率,而去除冗产,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将机遇输向实力派,这一过程中,评估者和具备专业投资目光的资方所扮演的身份无可替代。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同步入驻
●
今日头条 百度百家一点资讯
知乎 豆瓣网易 腾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