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摄影 李强 作为一名传媒研究学者,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对很多传媒现象有着独到的观察和总结。 3月30日,在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上,郭全中重点分享了有关内容视频化的观点。 
郭全中说,视频化是大势所趋,主要有3个因素的助推: 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视频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用户基础。移动互联网对视频化发展带来两个大的影响,一是流量费用大幅度降低;二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让我们实时联网。据调研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短视频用户规模是6亿,网民使用率73.9%。 二,短视频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欣赏文学需要很高的文学素养,而像视频,所有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也可以对所有的感官都能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仅是思想的。 三,年轻人更喜欢视频化表达,年轻人也是封面新闻的重点用户。我们接触很多年轻人的时候发现他们更喜欢视频化表达,尤其在很多短视频方面,很多人一夜就刷过去了。 郭全中说:“我们认为视频,尤其是短视频本质是一种技术赋权,能够让大家尤其是普通的用户获取一定的表达权或者参与权,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那么怎么进行内容短视频化呢?郭全中认为有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一定要按照移动端和小屏的要求。很多电视媒体做短视频的时候,做不过报纸媒体的短视频,电视媒体做惯了大屏的表达,很难适应小屏的短视频方式。很多排名发现,报纸短视频转型比电视短视频转型更成功的,它没有历史包袱和惯性,完全按照新的要求来做的。 这里面核心是要转变自己的话语体系。 二,短视频的节奏一定要紧凑。视频化表达,中国电视剧经常是什么情况呢?抓犯人的时候,警察出警察局还要好几个镜头,短视频不允许,因为短视频只有15秒。 三,短视频要风趣、幽默、酷。老百姓过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不是精英的生活,普通老百姓累了躺在沙发上看视频,它要风趣、幽默、酷。 四,视频作品、产品一定要引起的大家的共鸣感,你把他内心深处最脆弱的东西触动到,才能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cLUY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