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国家网信办表示,将在今年6月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都将全面推广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并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
此前的3月28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始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提醒选择“青少年模式”。
财经网记者打开快手APP实测发现,快手以弹窗的形式提醒监护人“设置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作为去年4月上线的“家长控制模式”的升级版,在首页左侧菜单栏固定体现。
进入该模式后,青少年使用快手无法开启直播和浏览同城页面,也无法进行打赏、充值、提现等行为。用户开通、关闭青少年模式均需输入提前设置的独立密码。
此外,该模式要求青少年每日累计使用40分钟将弹出提示框提醒,被强制下线,只有监护人输入密码才能再度开启,晚上10点至早上6点无法使用快手,只有监护人输入密码才能开启。
同样,记者实测打开抖音APP,在右上角的设置中打开青少年模式,该模式显示一旦开启青少年模式,会精选一批教育类、知识类的内容呈现在首页,记者通过实测发现确实如此。此外,抖音和快手一样,青少年无法进行充值和打赏等操作,晚上10点至早上6点无法使用快手,只有监护人输入密码才能开启。
在实测过程中,记者发现青少年模式选项在抖音中并不是很明显,只有在打开右上角的设置之后才能看到青少年模式。此外,这个模式最大的BUG是短视频防沉迷系统是预防青少年防沉迷,又让青少年自己去开启防沉迷系统,在这一点上,也许对于父母监管下的青少年有用,但对于不在父母监管下的青少年来说,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表示:“目前的防沉迷系统肯定不行,这个系统是防止青少年沉迷的,又要让青少年自己去开启,这就有点黑色幽默了。只能先把系统弄起来,如果有一定效果,再在规则和机制上去落实和完善。”
他进一步表示,现在平台的态度会被监管机构所感知,是真心去做还是敷衍了事,监管自会有一个判断。短视频防沉迷系统并不是针对某一家平台,而是针对整个行业,这个防沉迷系统是监管层经过深思熟虑才布置下来的,如果企业面子上接受但阳奉阴违地去执行,那他将来一定会尝到苦果。
据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用户。
目前市场上的短视频用户基本以年轻人为主,一旦短视频防沉迷系统上线,势必会对平台的流量造成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田丰告诉财经网:“考虑到当前短视频平台中有相当比例的用户是青少年,当然我们需要对青少年做一个界定,应当准确的说是在平台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是18岁以下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上线必然会对这部分未成年人使用平台有较大影响,尤其是结合当前平台已经开始的青少年保护系统,在内容上、使用时间上、使用频率、使用时长上都会有一定的限制。”
从某种程度上看,网信办此举也是在督促短视频行业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于青少年来说,短视频娱乐性、碎化的信息并没有为他们带来多少价值,对于沉迷短视频的青少年来说就会影响他们学习。在葛甲看来,防沉迷系统上线是在拯救这个行业,不是摧残这个行业,如果有了防沉迷系统,会开始让这个行业走向良性。“如果这些措施取到一定效果,那么这个行业还能存在。反之如果没有效果,最后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到时候这个行业能不能存在还是个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短视频防沉迷系统6月上线显然是一个管理部门提出的相对硬性的要求,肯定会在6月份如期上线。那么,这套防沉迷系统效果如何?在田丰看来,目前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未成年人放到了一个玻璃箱子里面,而打造这个玻璃箱的就是各个平台在网信办要求下建立的未成年人保护系统。从现实来看其效果必然是相对有限的,因为未成年人在网络中能够触及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一个玻璃盒子肯定罩不住他们的全部生活,也不能够满足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寻求娱乐的欲望。
田丰表示,未成年人短视频防沉迷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的沉迷在当前的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包括现行法律中也没有对网络沉迷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定义。但是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一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应该怎么做,从短视频的案例来看,在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中,需要动员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以及学校在内的各种力量参与,主管部门目前仅仅是对小部分能够监管到的平台做出了约束,对社会中的其他力量是忽视的,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能够利用现在短视频平台的技术手段以及各界所能够形成合力的社会手段结合在一起,实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