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宝宝,今天给直播咸菜腌制过程。”“这是我家自己做的酥肉,爽口酥脆。”“宝宝们,喜欢可以下单哦,2件包邮哦。”…… 4月13日下午,在淘宝直播平台的“老坛泡菜姐”直播页面上,陈章蓉一边切青菜头,一边与网友互动,她操着一口不太纯正的普通话,左一个“宝宝”,右一个“宝宝”,极具亲和力…… 她的一个吆喝可以卖空滞销产品,创造百万的年度销售额,如今已是重庆响当当的名人。 传统手艺+电商直播,给陈章蓉人生开启了迥异的篇章。而这,不过是阿里巴巴平台效应与重庆这座城市融合碰撞下,又一个返乡创业的鲜活样本。资料显示,2018年,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创造就业机会4082万个,仅在渝便直接带动15万人就业。在这场阿里生态的协同效应里,越来越多人踏上返乡的路程,为广袤农村带去深刻变革。 
今年49岁的陈章蓉有着很多农村70后的生活经历,因为家境贫寒,上世纪80年代末,不到20岁的她独自外出务工谋生,干过服务员,创过业,最终靠自己的积蓄在云南开了一家家具店。 虽然日子过得不错,但眼看年近半百,陈章蓉还是萌生了结束东奔西跑的念头。2016年,农村淘宝的风口开始在中国农村兴起,外出打拼造就的眼界,以及敢拼敢干的个性,让陈章蓉看准了商机,她随即成为了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帮助农民网购日常所需,赚取佣金。靠着农村淘宝的优势平台,一根网线不仅为闭塞的农村带去了价廉物美的商品,也让陈章蓉看到农村产品走出去的机遇。随后她开了属于自己的淘宝店,帮助当地农副产品上行,为当地农户增收。 “当萌生了开网店的想法之后,第一个想到的产品就是农家自制的咸菜。”陈章蓉说,因为小时候家庭清贫,吃不起肉,妈妈常用青菜头等腌制咸菜,在外漂泊二十几年,她最想念的也是家乡的咸菜。2017年,陈章蓉跟着母亲学习腌制技术,并把自制咸菜放到网上销售。 虽然手艺出众、用料扎实,但由于缺乏网店经营的经验,陈章蓉的手工咸菜并不畅销,“有时候2天才卖1单,当时差点想放弃。”她说,在网上卖同类产品的人有很多,都打着“自家做的”招牌,想要脱颖而出很难。 
为了拓展销路,陈章蓉开始转变网店经营的思路,只要有空,她便泡在网上,学习淘宝平台新的规则和动向。一次,陈章蓉在浏览淘宝时,不经意间点进了一个直播页面,她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把咸菜制作的传统工艺传播出去,不仅让网友买个放心,还可以借匠人之名打造营销爆点。” 说干就干!为了学习直播技巧,陈章蓉成为别人直播间的常客,啥时卖萌,啥时搞笑,她牢记于心;为了达到开通直播的权限,她又频频通过社区发帖宣传,提高粉丝数量。终于在2018年2月的一天,陈章蓉化身“老坛泡菜姐”出现在镜头面前,骨子里自带的羞涩和腼腆被抛之脑后,“亲”“宝贝”“萌萌哒”等网络用语信口拈来。 除此之外,面对激烈竞争,陈章蓉每天还要坚持直播十多个小时,同时她还拉上家人组建了运营团队,不仅每天及时更新直播内容,还不断纠正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陈章蓉的弟媳刘梅告诉记者,从最开始忘记戴口罩、戴手套等卫生问题,逐渐延伸到纠正普通话和错别字等等,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推敲。刘梅表示,姐姐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经常认字认半边,把“豆豉”念成“豆鼓”更是常有的事,让人啼笑皆非。 不过这份率真和一口“椒盐普通话”,反而成了陈章蓉的特色,让她意外火了起来。如今直播一年,陈章蓉已经拥有近5万名粉丝,其中还有不少忠实铁粉,她的产品也成功销往贵州、云南、陕西等地。 
粉丝数量上去了,产品自然不愁销。由于店里的销量大,产品评价好,陈章蓉多次成功报名入选首页直播活动。在今年2月12日的一次直播活动中,她的直播吸引了8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当天的销售额达到数万元。 陈章蓉透露,依靠直播带动人气,自己的淘宝店去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销量还在不断上升。直播渠道取得成功后,陈章蓉还帮助周边村民销售农产品。“只要质量过关,我都会帮忙叫卖。”陈章蓉说,很多村民都自发加入到腌制咸菜和熏制腊肠的队伍中,她将这些产品在直播时一一展示,不仅价格卖得好,还远销全国,很多村民都慕名前来取经。 此外,作为川东鱼米之乡的忠县,还出产品质优良的柑橘和梨子,陈章蓉也带着手机镜头走进田间地头,为当地的应季水果带货。家住马灌镇的周康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去年,他家种植的梨子在过季时滞销,陈章蓉顶着烈日来到果园,搞了几天试吃直播活动,滞销的3000斤梨子用了不到一周时间全部卖光。 周康金告诉记者,通过电商直播,他不再担心自家梨子的销路问题,“快递直接到家打包带走,每斤价格也比普通收购价要多出1元多。今年,我们准备提前预热,7月梨子成熟后,直接网销。” 
阿里巴巴成立之初,马云曾定下三个“小目标”,“每天进账100万元,每天净收入100万元,每天纳税100万元”。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完成税收516亿元,平均每天纳税1.4亿元,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纳税大户”。不仅如此,2018年,阿里巴巴零售平台总体上创造了4082万个就业机会,仅在重庆就带动直接电商就业15万人。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业内人士表示,创造数字化新职业,并广泛提供普惠型就业机会,是阿里巴巴平台效应的体现,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时代,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让每位努力奋斗的人,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返乡下乡创业、家门口就业,成了当下的一个新趋势。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指出,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支持乡村创新创业。而诸如直播等数字技术则是这一新趋势背后的关键动力之一,互联网平台帮助降低创业门槛,拉近城乡距离。 以陈章蓉的“老坛泡菜姐”淘宝店为例,通过返乡电商创业,不仅解决自身的收入问题,还利用互联网的灵活性,带动周边农户尤其是闲置劳动力就业。今年56岁的晏大姐是陈章蓉网店的一名打包工,采用计件工资,她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的工资。晏大姐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地点就在家门口,她还能在闲暇之余照顾老人和务农,相当于多了一份收入。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返乡创业越来越向年轻化、高学历演变??在九龙坡区留学生创业园,从海外归来的高峰选择与朋友合开网店,仅靠售卖文创产品,他在淘宝一年销售额就达近百万元;在綦江区隆盛镇,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唐均旺在村里开起了村淘服务站,帮助周边农村采购网上商品,同时采购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网销,一年的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曾表示,乡村振兴需要为农民创造“第三种就业空间”,即通过产业融合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提供不依赖于单纯农业和外出务工的就业岗位。而如今依靠阿里巴巴的平台效应,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农村,带动经济落后地区创业就业的变革。 数字经济的千人千面特性,不仅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机会,也让不少新职业蔚然成风。去年1月,重庆市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根据协议,阿里巴巴将在渝设立区域中心,打造基于“城市大脑”的“智能重庆中心”。 阿里云西南总部总经理陈斌介绍,未来3年内,阿里巴巴“智能重庆中心”员工及生态伙伴人数将不低于1000人,并在重庆培养3000名大数据人才。记者了解到,随着阿里巴巴及生态伙伴的智能制造、物联网、智能社区等项目相继在渝落地,数字化管理师、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等新职业也相继涌现,不断丰富就业结构,不断提升就业规模和就业质量。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之前调查的结果,2018年,阿里在重庆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就多达15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从事电商以及上下游服务产业。著名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向记者表示,在各地互联网经济长尾效应下,特色买卖、细分产业层出不穷,就业正从工业时代的千人一面,到数字经济千人千面。这样的趋势下,个人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拥有更多可能性。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jwKsO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