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安彤 三堡船闸缓然抬起,乘船游运河的人们走上甲板,感受水涨船高过后,来自钱塘江的第一缕气息。 杭州,这座江河汇流的城市,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并存,布满二维码的白墙黑瓦背后,隐藏着巧思的匠人和几近失传的民间手艺。互联网和城市的发展速度让他们略有焦虑,老祖宗辈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丢,更现实的是,饭也得吃饱。 我国现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达10万项,关于非遗传承、商业化的探讨从未停止,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依旧存在。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以新的传播方式保护传承非遗?怎样给非遗传承人提供实在的红利和更普适的发展空间? 短视频的“信息红利”带来一些积极信号,最起码,许多尘封的手艺开始走出固有圈层,走进普罗大众的视线。 据统计,作为国内最大的记录非遗的短视频平台,截至2019年4月,在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上涵盖了1214项,涵盖率达88.4%。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数量超过2400万,播放超过1065亿次,获得点赞超过31亿次。 捏泥人、制油纸伞、编竹编、演皮影、做掐丝珐琅等一系列视频浓缩在十几秒钟里,在更年轻和更广阔的受众中传播。在短视频的世界里,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终究希望卖出去” 定居杭州的余万伦是泸州油纸伞的传承人,他的师父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 民间有谚语道,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意思是搬进来搬出去的环节不用算在内,做一把伞粗算起来也要72道工序。然而,余万伦的古法制伞工艺却有整整96道工序,如今全国只有不到10个人能整伞制作,其工艺繁复程度可见一斑。 出生于素有“油纸伞之乡”美誉的四川泸州,余万伦打小看着母亲在家门口作伞边,帮着打下手,后来师从舅舅毕六福,正式走上制伞生涯。说是生计,实际上油纸伞早已成为他毕生坚持的事业。 但坚持的代价很大。由于钢骨布伞的普及,传统油纸伞渐渐退出市场,难以盈利,加上复杂的制作技艺,谈传承更是不易。 “我个人认为想要传承得好,首先得让传承人生存得足够好。”在杭州闯荡之初,余万伦夫妻二人一个月只能挣到2000多块钱,一年省吃俭用也就存一万块钱,过年回家一趟就花完了,年年如此。 后来,他在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场地开设工作坊,为学校、企业开设油纸伞体验课程,成品伞的售卖并不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抖音的出现改变了他的生活现状。从2018年11月开始,余万伦开设了“油纸伞大师”的抖音号,陆续发布了超过50条关于油纸伞的抖音视频,其中一条视频的播放量高达百万。 希望买伞的网友越来越多,到2019年第一季度,来自抖音的订单,让余万伦的油纸伞销量翻了一番,目前处于脱销状态。 很多汉服爱好者喜欢买油纸伞。“以前年轻人根本不懂,很多人一进来问,这是干吗的,能用吗?” 这让余万伦很高兴,“我是个手艺人,终究希望自己做的东西能卖出去。” 幕后专业推手 作为传统匠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的成功,余万伦并非不可复制的偶然。在他看来,平台背后专业的团队运作给他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空间,“我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做伞。” 余万伦口中的团队,是指一批专注于非遗文化的MCN机构,它们帮非遗传承人拍摄短视频内容、做社交平台运营、打通商业变现链条,传播非遗文化。 “小丑在殿堂,艺术家在流浪。”MCN“奇人匠心”创始人毕锦华在杭州河坊街初次看到徐远渭捏泥人的模样时,仿佛找到了童年回忆,“女娲补天也是捏泥人”。 阳光透过窗户一缕一缕地洒进小亭子,徐远渭坐里面,客人坐在马扎的对面。宣传册摆在可升降的小桌子上,上面有一些国际友人,据说,他还捏过马云。 只消15分钟,人物泥塑便“破土而出”。桌上摆着一块抹布,徐远渭不时在上面抹一下,抽汗烟的老汉、纳鞋底的老妪、玩耍的孩童便相继出炉。 徐远渭是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捏泥人手艺,已经干了10年。他已是这个领域最快的手艺人,但他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是等过往人们上前询问自己捏泥人的价格。每一天,不过三五人在他的摊前停留。 后来,毕锦华在抖音上传了15秒徐远渭捏泥人的视频。24小时,点赞超过了10万,账号粉丝涨到2万,毕锦华加了1000个好友。 这个速度让毕锦华感受到真实的快感,他决定,用商业思维做非遗。 “在非遗这个领域,还没有大的文创品牌出来。很多人都尝试过,但是只靠情怀是很难坚持的。依靠新的平台,也许有新的机会。”毕锦华想。 视频“爆了”之后,毕锦华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个爆款视频带来20多个订单,平均下来一天约有5单,这相当于有1000元的收入。只要泥人老师有精力,1个月多上几千块钱没问题。 对徐渭远来说,3D打印机和雕刻机给传统的手工技艺带来冲击,来买手工捏泥人的人和前来学艺的学徒越来越少,而现在不仅能提高收入,还看到了泥人传承的新的可能。 余万伦的心境也是一样,为了让大众了解、接受、喜爱、购买油纸伞,他甚至曾学着如何运营一个线上的店铺。 “线上运营需要经验,需要懂线上的规则,要有想法。这些传承人有非常好的手艺,但是他们没有办法做内容和品牌。”这是毕锦华所擅长的。他还总结了自己对于短视频传播的心得,即通过独白的方式,让受众能够更了解视频表达的感情,激发共鸣。 为什么是短视频 为什么短视频能对非遗的传播和传承起作用?抖音总裁张楠4月16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行的“非遗合伙人”计划发布会上说,一是由于短视频这种传播介质门槛低而传播性强;二是像抖音这样全屏、高清的产品特点切合非遗传播,能够展现非遗之美。 非遗项目的展示多是动态的,这首先决定了视频比图文更加适合展示及传播非遗。像很多人认识到油纸伞,是从《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与白娘子在西湖断桥撑的那把伞开始。 但是,电视电影的制作成本较高,数以万计的非遗项目很难都通过影视的方式做充分传播和推广。相比之下,短视频的制作门槛更低,传播基础又最为广泛,更容易让普通的手艺人享受到“信息红利”。 张楠认为,抖音全屏、高清与音乐结合的产品特点,能够在1分钟左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美、最真实、最吸引人的一面较好地呈现出来,是非遗天然的传播场。 许多仅有线下传播渠道的非遗项目确实已追不上互联网时代的速度。杭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表示,博物馆此前将部分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或机构进行过集中展示,“但仅仅有线下的空间还不够,非遗需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帮助传承人的作品进行有效市场转化,尝试线上+线下的传承模式,让传承范围进一步扩大。” 抖音的计划是,通过加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这对更多的余万伦和徐远渭而言无疑是好消息。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这些传统手艺人也能藉此找到自己的路径,踏准自己的节拍。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lvy74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