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抖音APP大热,短视频方兴未艾,“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 在某新闻资讯中搜索“说电影”,大约能搜索到100多个自媒体账号 但是,我从来不看电影解说,也不推荐身边的人关注这种电影解说类短视频 想起了念初中时,老师给语文成绩一般的我们,推荐的一本工具书??《经典名著快读》 这本工具书把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的文学名著,被压缩成薄薄的几页,只有几千字 在那个重理轻文的初中,这本书无疑是“葵花宝典”,避免我们在闲暇的时候还要被各种大部头名著所占据,能够让我们苟延残喘一下,或者多刷一刷数学题 到了高中,语文也开始了疯狂的刷题。以听说读写为基础的语文,被各种阅读套路、写作套路所占据 我们的语文老师还给我们总结了作文模板,作文照着这个模板写,得个及格分不是问题 到了大学,许多人学习四六级、专业课,还要考研。语文,更是被扔在了犄角旮旯 语文就这样渐渐地被套路化、边缘化 “电影解说”类短视频,把90分钟至120分钟的电影,压缩为3分钟至5分钟,不就和《经典名著快读》这种新型“快餐文化”一样吗? 这类短视频,只能解释一下电影的概述,对细节的把握很不到位。若电影中出场人物很多,或者采用了非线性叙事,很容易把观众绕晕 现在自媒体的门槛太低了,鱼龙混杂,导致现在短视频的质量良莠不齐。不排除有一些“电影解说”类大咖做的非常好,但是,大部分作者,或许自己也没有彻悟自己解说的这部电影 艺术和文学,本来就见仁见智的东西,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是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种“电影解说”类短视频,已经加入了作者自己的思维,观众认识到的便是千篇一律的感受,这不是思维固化吗? 我对身边的人做了一个小调查:有多少人完整地读完了四大名著? 结果正如我所料,有87%的人没有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哪怕读完其中的一本(中文系除外) 大部分人对四大名著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的漫画书中、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中、学生时代被老师逼着死记硬背地语文课本里 以“武松打虎”为例,许多人能说出个一二三 但是被问到老虎是怎样吃人的,武松又是怎样打死老虎的,许多人一脸懵逼。 大部分人是囫囵吞枣,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框架,忽略的细节,恰恰是最精彩的部分 《水浒传》中写道,那只大虫唤作“吊睛白额虎”,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没了一半;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作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布袋” 这时候有仁兄会反驳:追究这些旁枝末节有什么用呢?没读过四大名著的人多的去了,照样不是吃香的喝辣的?有什么影响? 当然有影响,而这种影响大的超乎你我的想想 一项调查表明,76.5%的受访者表示,感觉到自己的语言越来越匮乏,不会用诗句和复杂的修辞手法 年轻人频繁使用网络用语和表情包,遇到好笑的事只会哈哈哈 语言匮乏,一句哈哈走天下,而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语言匮乏,看见美景哑无言,而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语言匮乏,只会说“见不到你嘤嘤嘤”,而不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中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同样,“歌曲不缺好灵感,缺的是会写歌词的人” 在音乐领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词“音乐鬼裁” 简单来说就是:写歌和裁缝一样,这儿裁裁,那儿剪剪,最终再缝缝补补 其他歌手作词“批阅数载,增删五次”,而他们写歌7天15首,2个月120首 我在这里并不是要抵制抄袭,而是要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裁缝”。请你相信我,那些所谓的原创歌曲,还不如去抄袭 首先是抖音系,小学生的作文都比这强一百倍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小了白了兔,白了又了白” “爱的魔力转圈圈”“像一颗海草海草海草”“你说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还有一些古风作者,把“风花雪月刀光剑影”“殇醺岑澜樽痒矜韶”一些稀奇古怪的意象意境揉在一起,便自诩古风歌曲。殊不知,反而成了“四不像”  说你呢,《红昭愿》《离人愁》 如此糟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再想想尼克松总统那意味深长的话,就很后怕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今年的你读了几本书?还有读书计划吗? 不知为何,以前被深深厌恶地“快餐文化”,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不只是阅读领域,甚至侵蚀到了电影领域和艺术领域 我知道现在的人都很忙,大部分人都忙于“996”甚至“007”,他们只是想用琐碎时间吸收更多知识而已 殊不知,这种揠苗助长式的学习,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就和闲暇时间刷手机一样 正真的学习,需要沉淀下来,宁静致远;数量不求多,但求精,不需要强迫自己阅读一部鸿篇巨制,只需精读一篇短文,细细品味一部电影即可 END
来源网址:http://www.yidianzixun.com/home?page=article&id=0LoSBGY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