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中的法治探索
步伐
●在汶川特大地震后20多天时,国务院发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标志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一开始就进入了法治的轨道
●我省在全国率先通过立法推动提高农村住宅抗震设防水平
●省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修订完成《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
●雅安市2017年颁布《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立法规范新村聚居点建设发展
●2012年和2017年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地震应急预案
●结合十年的受灾经历和重建实践,2017年我省制定《四川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
启示
●越是任务繁重,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
●注重防灾减灾领域的立法保障和法规的动态完善
●落地落实,归根到底离不开一支能打仗的法治队伍
谋划
●我省将加强防震减灾领域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
●省依法治省办提出重点抓好“法治头雁”“法治破难”等7个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深阅读
进入初夏,地处高原的九寨沟县,不少地方是一派机声隆隆的地震灾后重建场景。忙碌的景象中,不仅有新项目的“立”,还有对私搭乱建的“拆”。最近,该县正依法对第二批违法建筑进行强制拆除,为漳扎镇重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奠定坚实基础。
十年来,从汶川到芦山,从康定到九寨,在党的领导下,这些经历山河破碎的多难之地,书写着缝合伤口、重建新生的“中国奇迹”。
“奇迹”的创造中,有一种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法治之力。在汶川特大地震十年之际,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0年来,39个重灾县(市、区)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近期出炉的依法治省年度考核和第三方评估报告的成绩榜单上,曾遭受重灾的阿坝等多个市(州)的法治答卷评分总体靠前。
法治的力量,在应急救援、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十年沉淀的法治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有着哪些启示?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本报记者钟振宇
定盘之力
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灾难发生的突发情况,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
5月9日上午10点,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警报长鸣。学生们举着书本挡头,迅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一场水陆空协同的应急救援行动拉开序幕……当天,2018年阿坝州岷江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大演练在阿坝州汶川县、茂县、松潘县三地同时开展。
迅速汇集灾情、依法启动预案、调集军地力量……“正是有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作为支撑,面临突发情况我们才处乱不惊、应对有序。”省政府应急办相关负责人说。
按照《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都有责任经常举行这样的演练。长期关注四川的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告诉记者,“可以明显感到,通过完善防震减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十年来,四川对地震灾害、重特大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高了。”
依法制定预案、依法启动预案……按照国家防震减灾法和我省防震减灾条例,建立应对地震灾害的预案体系,是县级以上政府的法定职责。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则指出,应急预案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规范性文件。
汶川特大地震后,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省政府已依法两次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比如,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修订后的预案针对地震谣言的传播,强化了相关职能部门第一时间处置舆情的意识和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是我省应对地震灾害的根本性法规。在深入汲取、借鉴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实践的经验教训,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的宝贵经验基础上,2012年,《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强化了部门职责,以及社会参与、条件保障、法律责任。
省地震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周玮说,有了这样的法律依据,芦山、九寨沟等地震发生后,我省抗震救灾的指挥调动能力更加集中和高效,救援力量应急响应更加迅速,应急处置更加有力有序。
此外,在应急救援的实践中,我省依法调动、引导社会力量的能力水平也得到提升,并形成经验在全国推广。
芦山地震发生后,鉴于社会救援力量涌向灾区,为防止道路资源拥堵,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防震减灾法规赋予的职责,增设社会管理服务组,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四川应对突发情况的这种做法,是对社会管理新模式的一次探索。
[1][2]下一页 尾页